百峰村调查 农民心中的现代农业
乡村调查很简单,随手可得,就是因为看似简单,其实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简单弄得复杂了,往往不成事。因为简单,因为就在身边,因为太熟悉,反而又变得很难很难。
一、简单的事不简单
我的朋友焦波就用镜头,用三十多年,用心记录父母,最简单的事成最了不起的事,《俺爹俺娘》大获成功!
费孝通用调查的方式记录了他童年生活的乡村,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
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
方方的《武汉日记》等等。
这些都是小事,简单而不平凡。于是,无奈的疫情期间,在王强的协助下,终于开启了我们的家乡百峰村调查。
方法其实很简单,采访村民,人家还管饭,一边聊天一边吹牛,说的是身边的事,家乡故事,童年记忆,都挺好。
2019年6月25日至2020年4月2日之间,我们前前后后有二十多次到百峰村。春节期间,又被疫情困在江东,于是,把二十年的乡村调查的愿望一并启动。
二、农庄+农户
也真是巧,正好北京绿十字想做一个类似2003年“堰河村”的项目,完全依靠村干部、村民的力量。把村民的义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田地、山水、历史文化、种田技能、工匠手艺等视为“资本”。不依赖政府,不依靠大资本下乡,不依靠市场,自力更生,做一个以农民主体的村投公司,项目形式为“集体农庄+农户”的半公益性项目。
所谓半公益就为了项目的持续性,尝试把所有规划设计与软件资源整合,再依法合规地折算成股份,让公益有回报,也让村民能安心。
村投公司以村民为主体,探索以乡村治理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希望全体村民参与,不租地,不聘工,不买五险(农民都已有农保)。村投公司是平台,不做重资产投资(也不现实),以各农户为生产单位,并承担生产与生活的双重任务,以自已消费为第一任务,多余进入村投公司,生活与过日子为主,把传统个体农业与现代市场农业完美结合。一户农产品少,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农产品就多了,品质也能保证。村投做平台与市场,农户做生活与产品。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是品质与生态平衡的产生形式,这应该是现代农业之本;小农经济又是原种,阳光雨露,天人合一的社会形态,这也应该是现代人期待的标准吧;小农经济保障农产品安全与健康,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准则吧。小农经济不仅仅是生产,他们以生产方式来保护传统文化与民俗非遗,这应该比智慧农业更高级吧!小农经济让农民既安居又乐业,既就业又安定,既种田又保护环境,这应该是政府最想要的吧。这不是现代农业又是什么呢?
这种模式借用了市场的形式,又发挥农民优势,各自扬长避短。这种以安居乐业,小富即安,风险小,投入少,回报稳定的形式,我认为就是农民心中的现代农业,是最适合农民做的事。这种风险由农户承担,对农户也没有太大压力,对村干部压力也不大,技术含量不高,这种的形式比最合今天的乡村。这种形式的核心是保障农产品质与安全。有机农业对城市是最高标准,对农民其实是最低标准。村投公司,融入市场又回避市场压力,产业形成又以村民生活为中心,这种形式很像秦国的“耕战农业”,又像毛主席在延安推动的“小米加布枪”模式,以“星星之火,燎原了全中国”。
三、百峰村调研
我们进行乡村实践,全方位记录乡村,并对40年的乡村变化进行研究,反思,建设,改良。想了许多年的事,遇上天时地利人和,事就成了。2020年3月29日与王强商议,后又与村书记齐道贵沟通,计划做百峰村的系统调查,齐书记说太好了。当晚与王强商量便正式构思《农民心中的乡村——百峰村调查》提纲。31日下午,第一个访谈对象是百峰河塘自然村开小店的戴能发(齐书记的邻居),小店开了几十年了,现交给儿媳妇打理,自己的农田没有丢下,粮食以自己吃为主。
4月1日上午访谈齐书记的堂哥齐道宝,老高中生,种田的老把式,重点谈农时与24节气,水平绝对教授级。
下午是李怀龙,以做小生意为主,顺带种田,人间冷暖,一生尽然。
晚上,访谈重头戏,村书记齐道贵,以村庄建设与自治角度谈百峰村,对几十年的乡村生活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四个人的调研方向不同,也有类似的提问与相同的表格(六种),每个人以提问、交流为主,每位时间约三个小时,全程音频、视频记录,村委陈志友全程对接,齐道贵书记总统筹。
第一阶段,百峰村调查,融入规划概念,访访谈谈,吃吃喝喝,这个时间前后有三个月。第二阶段补缺记录,对更多的村民进行有目的系统调研。第三阶段应该是2021年春节期间完成,调项目查以一年为周期。
这个调查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进行,是在深入参与,深入了解,由村干部与村民自发,让乡村渐渐融入,让调查逐步深入。否则调查与实践分离,沟通与建设脱钩,结果与现实就很难统一了,那调查还有意义吗?为调查而调查,意义自然不大,调查不为参与和融入建设,调查失去目标,对绿十字来说没有意义,调查结果没有实用性的数据就有点太浪费了。
乡村调查这件小事,这些年为什么一直没有做?主要是我们想找一个能跟踪时间久,熟悉的项目。调查是为了建设,建设为了改良传统农业,为了让现代农业融入农耕文明,为了与调查前的期待一致,这才有意义,这当然很难,需要缘分。可是我运气好,只要想就会有缘,心想就会事成。
这次调查以北京绿十字软件王强老师团队为主,规划设计以“马鞍山农道”王克亮主持,我们共同努力让乡村归位到自治与治理。软件一直被社会忽略,建设、产业、市场、竞争、高回报等,从来都是社会主流意识。这在城市还可以,城市一直就是以市场、竞争、创新、科技为中心。而乡村有点难,这是由乡村结构所决定的。乡村宗族社会下的伦理结构,文化与生活的状态,慢生活与高品质的文明形式,传统农业如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会裂变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今天很多人不明白也不理解。
近几十年乡村建设一直迷茫,于是自治、自强、自信在逐步成形,乡村治理开始受到关注,这项工作北京绿十字从2003年五山模式就开始了。
四、乡村探索
百峰村调查,另一个目的,就是我们探寻传统农业还有没有价值,什么是现代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能否融合,一号文件宏伟的蓝图如何能走进乡村。 村书记齐道贵说,几十年的乡村发展,我们走了很多弯道,怎么走都没走通,又找不到方向。中央文件听了很激动,上级领导也很支持,可到做时又很难找到具体的政策支撑,关键的是还没成功的案例参考。新方法又不敢轻易尝试,老方法一做就死。这十几年,越做越难,感觉掉入一个泥潭。村办企业弄了,农家乐弄了,一村一品弄了,改厨改厕也弄了,公司+农户弄了,土地确权弄了,土地扭转弄了,美化亮化弄了,粉墙刷白弄了,拆棚拆栏弄了,脱贫攻坚弄了,垃圾分类弄了,污水处理弄了,禁止养猪弄了,焚烧秸秆弄了,做着做着,结果村里年轻人都跑了,村镇与村民之间信任度越来越低,乡村不稳定因素越来越严重,种田人越来越少,村庄越来越不像村庄。齐书记喝了一大口酒说,这个方向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儿?我们找得好苦啊!
近几年齐书记一直关注着我们,十二年前听过我的一次讲课,看了我们的很多项目,千万百计找到我,他坚信“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是方向与初心,也是百峰村民真正想要的。2020年初,齐书记与我们商议,要回归初心,又要与时代同行,从小处做起,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借债,不求大,不招大资本,就像母亲居家过日子一样,一定能行。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无论贫富,都能把孩子养大成人,一百年前没有乡村振兴,没有城市反哺,千千万万乡村都走过来了。今天有这么好的政策,有这么多的项目,有专业规划设计,反而让养不活自己,这个问题太大了。今天农民看病,养老,种田还有补助,有土,有田,有房,凭什么做不成?这不应该,不应该的!
于是,我们筹划北京绿十字以智慧与技术股形式,由马鞍山农道、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北京绿十字参与,开启民智,共建共享。在这样的基础上做调查才有意义,实践才有力量,这样的方向才让村干部与村民有信心。
开启民智,知行合一,扬长避短,实事求是。我们要建一个农民心中的现代化的百峰村。(图片\王奉祥)
2020年4月2日 马鞍山
孙君,字少宗,号江东君,神农历:辛丑(1961)年生,安徽省马鞍山人,富春郡映雪堂姑孰孙氏。
北京绿十字创始人、总顾问;中国乡村建设领军人物;中国本土规划与设计学派开创人;因其影响广泛的“五山模式”生态文明村建设成功 2008 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5 年开始,受邀担纲主持国家领导人与各部委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项目,担任国家级新型智库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清华清农学堂总督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半汤乡学院校监。
2009 年,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2013 年,“郝堂村”荣获“中国宜居美丽乡村”综合评比第一名;
2014 年,中国年度时尚公益人物称号;
2014 年,中国设计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
2016 年,著作《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荣获第七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
2016年,在瑞典荣获“第二届瑞中可持续设计奖”。
学术专著:
2006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山模式》;
2011 年,出版《农道》(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收藏);
2014 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农理》、《给我三个春天》、《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和(实践篇)、《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回家》等。